“我胸口的彈片是熱的”
——九旬抗美援朝通信兵沈榮達的血色忠誠
“18歲那年,響應號召入伍參戰。朝鮮戰場上,那殘酷啊……天寒地凍,槍林彈雨,那么多的戰友,就這樣永遠長眠在了異國他鄉……”2025年八一建軍節前夕,在望江縣楊灣鎮雞冠村,91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沈榮達,靜坐在家中,目光仿佛穿越了七十余載的歲月烽火。當談起那場保家衛國的戰爭,老人的聲音低沉而堅定。
老人顫巍巍地打開一個布包,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一枚枚抗美援朝紀念獎章,它們散發著古銅色的光澤。這些獎章不僅見證著這位通信兵在朝鮮戰場上的生死瞬間,也銘刻著朝鮮戰爭最后一次戰役的烽火歲月。
沈榮達,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無為縣(退役后,被派送到安徽省固鎮、臨淮關等地榮校學習深造,隨后分配至望江縣工作)。1953年1月,年輕的他滿腔熱血,志愿參軍,在東北新城縣完成適應性集訓后跨過鴨綠江,成為60軍181師541團3營3連3排的一名通信兵。他親身參與了那場永載史冊的朝鮮戰爭收官之戰——金城戰役,并在那場血與火的洗禮中負傷致殘,被評定為因戰二等乙級殘疾(按現制度,為因戰六級殘疾軍人)。
戰云密布:邁向終極決戰
彼時的朝鮮戰場,正處在“以打促談”的關鍵階段,停戰談判與戰役行動緊密交織,中國人民志愿軍已從防御轉向反擊。
1953年春夏之交,停戰談判本已接近尾聲。然而,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公然破壞協議,強行扣留2.7萬名朝鮮人民軍戰俘,叫囂“繼續打下去”。為粉碎其陰謀,迫使敵人回到談判桌前,中朝軍隊決定發起夏季反攻第三階段作戰,矛頭直指南朝鮮軍。
此時志愿軍已全面換裝蘇式裝備,炮兵火力達入朝以來最高水平。
根據作戰部署,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共16個師組成東、中、西三個突擊集團,正面發起總攻。沈榮達所在的541團為第一梯隊,實施中央突破。
雷霆萬鈞:金城戰役的炮火咆哮
1953年7月13日夜,金城以南約25公里的戰線上,陰云密布,暴雨將至,能見度極低。這恰恰是擅長夜戰和近戰的志愿軍最有利的時機。21時整,震天動地的怒吼撕破了寂靜,超過1000門中國人民志愿軍火炮同時發出咆哮,拉開了金城戰役總攻的序幕。
“那炮火的密度,前所未有。整個戰役消耗的彈藥比之前五次戰役的總和還多。”沈榮達回憶道:“據我后來了解,光是彈藥就消耗了1.9萬噸。”
戰場上,東集團以60軍第181師協同第202師,采用小路多群戰術,集中力量進攻敵第3師,其主要任務是奪取戰略要地轎巖山及其東南陣地。轎巖山作為敵人的主陣地,海拔768米,俯瞰金城川以北及北漢江以西地區,山勢狹窄且險峻,易守難攻,是南朝鮮軍在金城地區的核心陣地。沈榮達所在的通信排,肩負著保障這條關鍵戰線通信暢通的重任。
生死攸關:通信兵的忠誠與無畏
7月14日拂曉,轎巖山戰斗愈發激烈,進入了白熱化階段。敵人的炮火如暴雨般瘋狂傾瀉,覆蓋著我方陣地,通訊線路被炸斷。沈榮達和他的三排戰友們臨危受命:必須盡快修復!他們沒有絲毫猶豫,義無反顧地沖入了那片交織著死亡威脅的火海。
“槍炮聲震耳欲聾,子彈嗖嗖地飛,炮彈就在身邊爆炸……”沈榮達回憶起那驚心動魄的情景,手指不自覺地攥緊了衣角,向記者娓娓道來。他和戰友們艱難地匍匐前進,拼盡全力搶修線路。就在他們緊張作業時,一發炮彈帶著刺耳的尖嘯,在不遠處轟然炸裂。
“轟!”一聲巨響,巨大的沖擊波瞬間將他掀翻,灼熱的彈片狠狠扎進了他的胸部和腿部。劇痛如潮水般襲來,沈榮達眼前一黑,頓時失去了知覺……
不知過了多久,彌漫的硝煙和刺鼻的血腥味將他嗆醒。他艱難地睜開雙眼,環顧四周,心頭猛地一沉:并肩作戰的戰友全部犧牲,通訊線路依舊斷在那里。強烈的使命感壓過身體的劇痛和失血的虛弱,他咬緊牙關,拖著血肉模糊的身軀,拼盡全部力氣,一寸寸、一尺尺地艱難爬向斷點。
終于,線路接通了。然而,耗盡最后一絲力氣的他,也因失血過多,再次陷入昏迷……
中國人民志愿軍攻占轎巖山約兩周后的1953年7月27日,《朝鮮停戰協定》在板門店正式簽署。
據《抗美援朝戰爭史》記載,金城戰役作為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戰,成功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,共殲敵5.3萬余人,南朝鮮4個師遭受重創。然而,對于沈榮達而言,戰爭的終結只是新生活的開始——與體內彈片的終身共存。
四枚彈片,生命中永不磨滅的印記
在后續部隊的及時接應和全力救治下,沈榮達得以轉送回國接受治療,并奇跡般地存活下來。“后來我才知道,我們三營在當天11時,在二梯隊543團4連的協同作戰下,成功攻占了472.3高地和541高地,守敵潰退。”沈榮達自豪地回憶道。
在采訪過程中,筆者注意到沈榮達的殘疾證上“殘疾情況”一欄僅用短短17個字,震撼地記錄了“左腳彈傷,胸內四個彈片,尿后滴淌。”當被問及在醫院手術中共取出多少塊彈片時,他表示自己也不甚清楚。然而,戰爭的殘酷印記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身體——直至今日,他的胸腔內仍殘留四塊無法摘除的彈片,每逢陰雨天便會隱隱作痛。這,便是金城戰役賦予他的最為沉重的“勛章”。
在家中,沈榮達老人珍藏著數枚抗美援朝紀念獎章,每一枚都沉甸甸的,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、氣壯山河的歲月。撫摸著這些勛章,老人總是感慨萬千:“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,我是幸運的,還能見證今天的好日子。”他常常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:“要銘記,今天的和平是無數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,一定要珍惜。你們要努力工作,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、更加繁榮!”
“我胸口的彈片是熱的!”當掀起他的后背上衣,目睹那觸目驚心的彈孔傷疤時,老人的這句話瞬間讓人心碎。
沈榮達的故事,展現了一名普通戰士在宏大歷史畫卷中的英勇擔當。他爬行搶修線路時那血染的身影,生動詮釋了“人在線路通”的鐵血誓言;而他胸腔內殘留七十余年的四塊彈片,則成為跨越時空的歷史見證,默默訴說著立國之戰的慘烈與和平的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