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“梗阻路”變通途干群同心解民憂
“這條路盼了10年,今天終于通了!感謝鄉、村干部的辛勤付出。路通了,造福村民,造福子孫后代。”近日,宿松縣高嶺鄉高嶺村村民唐進民看到剛硬化完成的油店組通戶路,難掩激動。
這條長90米、寬3米的水泥路,不僅結束了周邊七八戶村民“雨天穿靴、車難入戶”的歷史,更見證了高嶺鄉基層干部“十年磨一劍”的擔當與群眾同心協力的溫情。
十年“梗阻”:一條路難住一方人
這條看似普通的鄉村小道承載著村里幾戶人家日常出行的“生命線”。早在十年前,高嶺村村委會就將修建這條道路列入了民生工程計劃,然而由于需要占用多戶村民的荒地、閑置地,協調工作始終難以推進。“這個地方以前本來就是我家的位置,多的地方我不讓”“我出錢,地方我不讓”“我家占得地方比人家多,我家吃虧了,人家占便宜”...一直以來,村民們雖然修路的需求迫切,但為了土地權屬、占多占少等問題爭執不休,有的甚至為此反目成仇,導致修路方案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多次討論卻始終無法達成一致,項目被迫一次次擱淺。
“以前每次開車回來都只能停在村口的主干道上,從停車點到家里這段百來米的距離雖短,但卻沒有能到家的路,實在不方便。”唐進民回憶起往日的困境時感慨萬千。在外工作多年的他,最頭疼的就是這段回家的“最后一公里”:每逢雨季積水成洼、寸步難行。更讓他揪心的是年邁的老母親,腿腳不便的老人想要出門買個東西,都得小心翼翼地拄著拐杖艱難挪步,稍有不慎就會滑倒摔傷。
干群合力:破解“堅冰”的兩個月
轉機出現在今年6月。高嶺鄉以“訪企入村”活動為契機,組成專班破解“出行難”問題。唐進民、余浩進等在外優秀人才紛紛表態,將配合村里推動修路:“我家在這個組上,我愿意帶頭做工作,需要出錢出力我都支持。”這一響應點燃了鄉村干部的信心。
鄉駐村工作組、村“兩委”成員與村民組長余祖旺組成攻堅小組,開啟了“白+黑”的協調模式——白天逐戶走訪,算“經濟賬”“便利賬”;晚上圍坐村民家中,拉家常、講情理。針對最棘手的余某焰、唐某生兩戶,工作組帶著“六尺巷”的故事上門:“路通了,方便的是自家,讓一步換來幾代人的便利,值!”“有時一天跑五六趟,挨罵是常事,但想到路通后的樣子,就覺得值。”村駐點干部蔣兵回憶,為了打消村民“吃虧”的顧慮,他們邀請在外有威望的鄉賢遠程勸說,組織村民現場看圖紙、議方案,最終,余某焰主動讓出2米老宅基地,唐某生也同意縮減1米空地。近兩個月的堅持,終于讓所有村民達成共識。
民心之路:不止于通,更在于通心
7月中旬,道路正式動工。近日,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,路面平整寬闊,村民們踩著干凈的水泥路,臉上滿是笑意。“現在開車能直接到家門口,再也不用穿雨靴出門了!”村民紛紛點贊。這條路的修通,不僅解決了出行難題,更解開了村民心中的“疙瘩”。“以前為了一尺地爭得臉紅脖子粗,現在路通了,大家見面都更親了。”高嶺村黨總支副書記唐德勝說,鄉村干部用耐心和誠意,讓村民明白“退一步海闊天空”的道理。
據了解,高嶺鄉近年來聚焦“民生微實事”,通過“干部帶頭、群眾參與、鄉賢助力”的模式,破解了一批像油店組通戶路這樣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“路通了,民心順了,鄉村發展才有底氣。”該鄉黨委副書記彭全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