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亟須“監管消毒”
近年來,傳出某些標有“已消毒”的套裝餐具,殘留肉眼可見的油漬與水漬,有的被查出大腸菌群超標。分析背后原因,一些企業為節省成本,將高溫消毒的溫度從120攝氏度降低至80攝氏度以下,消毒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15分鐘以下,甚至還有工人用抹布擦拭餐具后直接包裝。 (《人民日報》7月28日)
眾所周知,消費者到餐館、酒店吃飯,除了品嘗各種美味佳肴外,更看重餐館、酒店的飲食衛生和健康安全,而最直接的當屬餐具了。餐具是否衛生直接關乎消費者的飲食衛生和健康安全。
但在一些餐館、酒店里,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亂象時有發生,不是殘留肉眼可見的油漬與水漬,就是被查出大腸菌群超標,這無疑會嚴重危害消費者的飲食衛生和健康安全。
根據《餐飲具消毒管理制度》規定,餐飲具應首選熱力方法進行消毒,嚴格按照“除殘渣、洗滌溶液洗、清水沖、熱力消毒、保潔”的順序操作。使用化學藥物消毒的嚴格按照除殘渣、洗滌溶液洗、清水沖、消毒液浸泡、清水沖、保潔”的順序操作,并注意徹底清洗干凈。可見,餐具消毒也需有“標”可依,對“標”消毒。
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亟須“監管消毒”。一方面,市場監管、消保委、衛生防疫等職能部門應積極承擔起監管的主體責任,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一些常規檢查和監督,發現衛生問題及時制止,規避類似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亂象。
另一方面,相關監管執法部門對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亂象要采取“零容忍”態度,發現一起嚴懲一起,不妨通過高額罰單、列入“黑名單”、停業整頓,甚至從業禁止等多種處罰機制,讓其既付出“經濟代價”,又付出“誠信代價”,更付出“禁業代價”,倒逼其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餐具進行“消毒”,確保餐具真正達到“衛生”標準。
同時,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利用科技手段,不妨大力推行“一碼溯源”,比如掃描包裝二維碼即可查看消毒全過程影像記錄等,通過公開透明舉措,加大社會監督,倒逼消毒企業提質增效。
此外,消費者一旦遭遇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亂象,既要堅決說“不”,又要積極大膽地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,以維護自身健康權益不受損害。
只要監管做到嚴督查、嚴處罰,以及推行“一碼溯源”,再輔以消費者學會維權,就一定能有效整治消毒餐具“不衛生”亂象,從而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餐飲衛生和就餐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