烽火碧波映初心
群山如浪,長江如練。宿松,這片位于皖、鄂、贛三省交界的土地,見證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崢嶸歲月。
80多年前,新四軍五師、七師在此會師,羅漢尖的烽火照亮了大別山南麓的夜空——1931年“九一八事變”后,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破山河,宿松人民同全國同胞一道,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。1937年“七七事變”全面抗戰爆發,宿松的戰略位置愈發凸顯——其扼守長江水道與陸路交通要沖,成為華中敵后抗戰的重要樞紐。1938年,日軍沿長江而上,意圖切斷中國南北運輸線,宿松成為其侵略的重點區域。當地百姓與駐守的新四軍將士并肩作戰,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。
如今,羅漢尖的松濤依然澎湃,陳漢溝的溪水依舊潺潺,但那些鐫刻在石壁上的彈痕、埋藏在泥土中的鐵片,以及口耳相傳的抗戰故事,正以另一種形式訴說著歷史的厚重。
北浴鄉羅漢尖教育基地。 全媒體記者 楊潯 攝
生死線上的戰略會師
皖南事變后的1941年初春,宿松縣陳漢溝迎來一支特殊隊伍。4月21日清晨,新四軍第七師挺進團團長林維先率一個通訊分隊抵達梅家上屋,同日,第五師第十四旅第四十二團政委張體學率部抵達梅家下屋。
當時的五師被日偽頑視為“眼中釘、肉中刺”,孤懸敵后,生存空間岌岌可危。為了緩解五師戰斗壓力,中央和軍部指示最具條件的七師“沿長江兩岸向西發展與五師銜接”。三日后的4月24日,兩支隊伍在敵人重重封鎖下,于宿松陳漢溝(今釣魚臺水庫)成功會師。會師后,立即建立以泊湖為中心的宿松湖區抗日根據地。兩師兵力將分散的抗日力量擰成一股繩,形成“互為犄角”的防御態勢,極大鼓舞了敵后根據地的斗志與信心。
當年秋天,七師挺進團主力800余人進駐湖區,將地方武裝整編為宿望獨立團,成立宿松湖區自衛隊和抗日民眾自衛軍,動員近8000名民眾修筑防御工事。
1941年7月至12月間,這片水域見證了60余次戰斗。新四軍將士與日軍周旋于湖蕩之間,斃、傷、俘敵800余人。
羅漢尖的烽火歲月
北浴鄉境內的羅漢尖海拔1011米,其地勢險要,三面環湖,是鄂皖兩省的天然分界線。千米海拔的群峰間,“大中華抗日救國軍”的旗幟曾獵獵飄揚。
1935年4月6日,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主持召開軍事整編會議。會議決定,派遣部分部隊前往羅漢尖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。12月20日,“大中華抗日救國軍”在羅漢尖正式成立。“紅二十八軍選擇在羅漢尖建立革命根據地,看中的是這里林木幽深、地勢險惡、易守難攻的天然優勢。”講解員朱留安說,“當年男女老少積極支持革命,踴躍參軍,部隊很快發展壯大到1000余人。”這支隊伍先后在蘄春縣龍井岸、毛家嘴,宿松縣滑石壟、三面尖、打杵杈等地開展激烈戰斗,歷經大小戰斗137次,殲敵萬余人。
面對數千人的衣食住行問題,紅軍指戰員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:開荒種糧解決吃飯問題,砍伐竹木搭蓋軍營,利用本地資源生產傳統槽紙換取軍費。同時,建立了兵工廠、被服廠,自制火藥、大刀和軍服。
1941年,五師、七師會師后,羅漢尖也成為兩師聯系的“中轉站”。傳遞情報時,戰士們將密寫紙塞入竹筒,系上牛鈴作為暗號。敵軍搜查時,村民便將竹筒藏入牛糞堆,或埋進地窖。這種“土辦法”,讓羅漢尖成為華中敵后戰場的“信息樞紐”。
永不熄滅的紅色薪火
為緬懷革命先烈,傳承紅色基因,2017年,北浴鄉依托羅漢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資源,建設“羅漢尖教育基地”,基地內陳列的紅軍大刀、急救包、紡車等歷史文物,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。朱育祺、吳應典、廖永亮……37位烈士名字背后,是救護傷員、籌備軍需、偵探敵情的動人事跡。基地先后被命名為全省共青團教育培訓實踐基地、安慶市黨員干部黨史教育基地等,目前,基地每年接待前來參觀學習的社會各界人士達30余萬人次。
“石榴開花心里紅,青年同志當英雄,堅決斗爭是出路,參加紅軍最光榮……”在羅漢尖教育基地里,朱留安緩緩講述著這首廣泛流傳的歌謠。
在宿松,像這樣的紅色歌謠不勝枚舉,傳唱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,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英勇壯舉。朱賽英烈士的生命絕唱,至今仍在北浴鄉羅漢山村傳頌。這位普通農婦在“大中華抗日救國軍”成立后,主動擔任部隊偵察員、情報員和地下交通員。她以“收頭毛兌針”“雞毛換燈草”的流動商販身份暗中為救國軍搜集傳遞情報。1936年4月2日被捕后,面對敵人用燒紅的鐵火鉗一次次穿刺身體的酷刑,她一言不發,用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內涵。
朱賽英烈士的兒子吳朝進,在母親犧牲后始終銘記教誨。20世紀70年代擔任村支書期間,他帶領村民修建水電站、興辦林廠、開墾農田,解決了群眾溫飽問題。1981年,他又將兒子送去部隊,延續這個革命家庭的報國傳統。如今,這個家族已有五代人投身軍旅或公共服務事業。
“思恩洞”的故事見證著軍民生死相依的情誼。1946年中原突圍戰役中,新四軍戰士吳宗貴因病離開部隊,途中遇到負傷戰友閔啟勝,兩人三日三夜晝伏夜行60公里,回到羅漢山村。吳宗貴將閔啟勝藏在山洞中,三個月時間里,吳母及鄉親們每天輪流以砍柴為掩護,上山送食治傷。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,閔啟勝回到部隊。
這份救命之恩一直記掛在閔啟勝的心頭。1985年,閔啟勝經過多方打聽,終于再次踏上這片曾給予他新生的土地,從此,每年他都會回到羅漢山村,幫助鄉親們銷售農副產品。2011年,閔啟勝把當年藏身養傷居住的石洞,取名叫“思恩洞”,立牌永志,用這種方式將情誼深深刻進家族記憶。閔啟勝去世,時至今日他的子孫仍一直沿襲他的足跡,每年至少來羅漢山村一次,報答鄉親們的恩情。
軍愛民,民擁軍。八十余載光陰流轉,如今,羅漢尖深處,思恩洞、紅軍泉、槽紙坊等歷史遺跡,已成紅色旅游打卡點。軍民之間“情非骨肉,勝似至親”的動人故事代代相續,在歲月長河中愈發醇厚綿長。
從會師舊址的斑駁磚瓦到羅漢尖的險峰峻嶺,從英烈名錄里的永恒記憶到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,這片土地始終在訴說:先烈以熱血捍衛的,不僅是國土,更是民族精神的薪火。我們當以英雄為榜樣,堅定理想信念,勇于擔當作為,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,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輝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