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鐵飯碗”里裝得下人間煙火嗎?
近日,四川遂寧公職人員孫先生下班后兼職送外賣的經歷,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。從事紀檢工作的孫先生,在單位明確允許公職人員從事副業后,第一時間提交了相關申請,利用業余時間當起了外賣騎手。孫先生的舉動不僅讓人們看到了職業選擇的多元可能,更撕開了一道重新審視職業價值的口子。
在傳統認知中,公職人員的職業畫像往往與“工作體面”“規律穩定”“收入有保障”等關鍵詞高度綁定,是人人向往的“鐵飯碗”。與之相對,外賣騎手則被視作“體力活、打零工”。孫先生公職人員兼職外賣騎手的舉動,打破了大眾對公職人員的刻板印象。談起公職人員兼職外賣騎手,他表示都是服務行業,沒覺得丟面子,送外賣對他而言就像打游戲接任務一樣快樂。這種積極的態度,消解了職業之間的偏見與隔閡,讓人們看到,無論是坐在辦公室處理文件,還是奔波在街頭巷尾送外賣,都是平等的勞動,都值得尊重。
事實上,公職人員兼職并非新鮮事。近年來,教師開網約車、醫生做自媒體、公務員擺地攤等新聞屢見報端。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,利用業余時間從事一份合法合規的兼職,這不僅展現了個人的勤勞和進取精神,也反映出公職人員在新時代下對職業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探索。據人社部數據顯示,2022年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,其中不少是擁有固定職業的“斜杠青年”。移動互聯網平臺的興起,讓“碎片化就業”成為可能;消費升級催生的服務需求,則創造了大量靈活崗位。美團出臺的騎手就業報告也顯示,近四成騎手是兼職騎手。在數字經濟平臺推動下,零工經濟正改變著傳統工作方式,給就業帶來更多可能性。
但爭議點也隨之而來:公職人員的確有兼職工作的自由,但這種自由的邊界又在哪里呢?需要明確的是公職人員兼職工作必須守住兩條不可逾越的紅線:其一,兼職工作不得影響本職工作,公職人員的首要職責是履行好自己的公職,為人民服務。如果因為副業而導致本職工作受到影響,那就本末倒置了;其二,公職人員在進行兼職工作時也不得利用職權謀取私利。公職人員兼職工作的范圍仍需進一步劃定,明確究竟什么兼職能做,什么兼職不能做。兼職領域必須與公職身份無利益關聯,以此規避利益輸送風險。制度設計越規范精細,公職人員兼職工作反而能更加自由。
孫先生的案例為社會做了一個新穎的示范:單位允許、主動申請、利益無關,這種“先合規后行動”的兼職實踐的確值得點贊。但要讓這種實踐從個案走向常態,還需要持續完善的制度保障。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公職人員從事副業的相關制度,明確具體的操作規范和監督機制,確保公職人員在從事副業的過程中不違反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。只有這樣,才能讓公職人員在合理利用業余時間增加收入、豐富生活的同時,也能維護好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。
除了制度保障,社會層面的職業觀革新同樣關鍵。當社會不再以“職業高低”論英雄,而是以“勞動貢獻”分輕重,類似爭議自然會減少。孫先生的故事之所以動人,正因為他展現了一種健康的職業心態:既不因公職身份自視甚高,也不因兼職工作妄自菲薄。這種心態的普及,需要媒體多維度呈現多元職業的價值,需要教育傳遞“勞動無貴賤”的理念,更需要每個社會成員放下職業偏見,尊重他人的選擇。
公職人員兼職送外賣的爭議,本質上是新舊職業觀碰撞的縮影。當制度足夠規范、社會足夠包容,這樣的選擇便不會再是新聞,而是社會進步的日常注腳——因為它印證著一個更成熟的社會共識:勞動創造價值,職業本無高低,每一種合法合規的奮斗,都值得被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