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務餐“零接待”需要“硬落實”
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,落實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要求,減輕基層負擔,8月19日,安慶市市直機關事務管理中心、市財政局聯合印發《安慶市市域內公務餐管理辦法》,全面實行市域范圍內公務活動“零接待”。
(8月21日《安慶晚報》)
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,是作風建設的重要一環。安慶啟動公務餐改革,推行市域內公務活動“零接待”,并通過“一碼通”預約就餐、掃碼支付,借助制度設計與技術支撐,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探索出新路徑。這一舉措值得肯定,但更值得關注的是,如何讓“零接待”從紙面規定真正落地為日常習慣,成為公務人員的自覺行動。
“零接待”的關鍵,在于“硬落實”。再好的制度,如果只是寫在紙上,不落實,就會成為擺設。一方面,要有剛性的制度約束。安慶的做法,既建立覆蓋全市的就餐點,又通過客戶端實現預約、支付、記錄,實現全程可查、可溯。這種數字化手段的引入,打破了“模糊地帶”,讓公務餐有規可依、有跡可循,是對落實的一種有力保障。另一方面,還要有嚴明的監督機制。紀檢監察、審計、財政等部門各司其職,形成合力,才能讓制度長出“牙齒”,避免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”的空轉。
落實“零接待”,還需要觀念上的自覺轉變。制度可以管住手,但真正的長效,還得管住心。公務人員要明白,減少接待不是冷落,而是對彼此的尊重;不鋪張浪費,不意味著待客不周,而是彰顯簡樸之風、務實之態。把簡樸當作常態,把節約當作榮譽,讓“清茶一杯足見情誼,家常便飯更顯真誠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才能讓“零接待”真落地。
更進一步看,“零接待”的落實,折射的是治理能力的現代化。過去,一些地方在接待上講排場、比闊氣,既浪費了資源,也滋生了形式主義。如今,通過數字化監管、統一管理,不僅堵住了浪費漏洞,也讓公務活動更規范、更高效。這種轉變,不只是餐桌上的清風,更是治理思維的進步。
當然,改革越深入,越需要警惕“反彈回潮”。一些地方或單位可能打著“方便工作”的旗號,變相恢復接待;個別人可能借口“情面難卻”,尋找規避空間。對此,必須保持高壓態勢,發現一起、查處一起,確保“零接待”不變形、不走樣。同時,也要持續完善配套措施,比如在差旅審批上嚴把關口,在公務支出上強化透明公開,讓“零接待”有全鏈條的制度支撐。
公務餐改革,事關作風,更關乎民心。群眾對公款吃喝深惡痛絕,對清正簡樸則由衷擁護。能否把“零接待”落到實處,既是對干部紀律作風的考驗,也是對黨風政風的檢驗。把這項改革抓緊抓實,不僅能讓節約之風在公務活動中蔚然成風,更能推動清廉政治生態的不斷鞏固。
一餐一飯,見初心本色;一舉一動,顯為政清廉。公務餐改革,讓餐桌上“清風長吹”,讓“零接待”真正成為公務活動的常態,讓公務餐的“簡約風”吹遍機關、深入人心,必將為推進作風建設、涵養政治清風注入新的力量。